2013年12月5日

什么是产业技术路线图?

        产业技术路线图与企业的产品技术路线图的精神类似,为一个「策略规划」与「长期技术规划」的工具,帮助产业/领域(Sector)规划适当的研发计画与推动步骤,以追寻产业未来的远景(Vision(注一)。因此,产业技术路线图具有以下重要的特色:

  1. 以达成产业未来远景为目的:制作产业技术路线图之前,需厘清产业未来的远景为何?产业未来远景的厘清有两个方式:一为事先由主管单位律订或专家学者讨论后确定,属由上而下的决策方式,也就是先有目标,再找产业界共同制作技术路线图,寻求达成目标之技术与拟定具体行动方案;例如依京都议定书之要求,政府律订2008年耗能产业之二氧化碳排放减量目标后,再寻求产业界共同研究达成目标的方法,这种产业远景的设定方式可称之为「由上而下」的过程;另一为由产业界共同「想像」未来产业的形貌(远景),政府并不介入,其后再由产业界共同构思达成未来产业形貌所需的技术,并拟定具体行动方案;例如ITRS所推动的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即以Moore's Law(摩尔定律)为基准,外插半导体产品(DRAM、微处理器)未来15年的半线宽(half-pitch)、闸极长度(Gate length)的技术目标值,并以此为产业未来产品的重要属性,进而探讨未来合适的技术方案,并促成各单位(厂商、研究单位、学术单位)间的合作,若此这种产业远景的设定方式则称为「由下而上」。
  2. 以构思市场竞争前(pre-competition)的技术方案与促成产业中的技术合作为目标:由于竞争的关系与利益的冲突,产业中的业者很难在公开的场合发表公司内部对产业的看法、产品与技术的规划;因此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焦点放在未来产品广泛的功能需求与特性,强调竞争前的技术需求探索,并促成各单位间的技术合作;
  3. 由产业界领衔负责技术路线图的制作:由于技术路线图的制作需要厂商的热忱投入,深入探讨产业未来的形貌以及可行的技术方案,而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作结果亦需要产业界来执行,因此政府单位不宜「公亲变事主」越俎代庖地帮产业界进行技术路线图的制作;
  4. 产业界广泛的参与:既然产业技术路线图制作的结果需要由产业界来执行,自然参与的业者愈多愈好,共同促成未来产业形貌(或远景)的实现:
  5. 市场需求导向:就产业界的角度而言,技术开发的目的无非是满足市场的需要,不论是产品(或服务)功能的提升、产品(或服务)的制造方法、程序,以及制造设备的开发、或是效率的提升与能源的节省…等等,皆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依归;因此,产业技术路线图首先探讨产业未来的形貌(或远景),并以此为技术的驱动力,再来探讨应开发的技术项目;
  6. 定义探讨的「范畴」至为重要:制作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时间不宜拖得太久,拖太久往往会拖垮士气,一般而言六~九个月较为适;然不论什么产业都牵连甚广,因此在开始制作产业技术路线图之前,即应决定本次技术路线图应探讨该产业哪些次领域,以免失焦或范围扩得太广而时间拖得太长或难以收尾。


(注一):Vision一般称之为「​​愿景」,系指企业未来想达到的境界;然产业技术路线图并不是在做产业发展策略,故无所谓的「愿景」,反而是请专家学者或政府决策者参酌产业环境与发展趋势,「预视」或「设定」产业未来的形貌,进而探讨达成该产业未来形貌所需要的技术以及可能面对的障碍,并拟定技术发展策略与促成各单位(厂商、研究单位、学术单位)的合作,因此本书于此将Vision称之为「远景」。;
(注二):本文章所称之各单位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即指厂商、研究单位与学术单位,其后不再赘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