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8日

中国大陆制作产业技术地图之我见

    
    看到国外做了这么多的产业技术地图,总希望在台湾推动自己的产业技术地图(大陆称之为产业技术路线图),因此对产业技术地图相关的资料特别敏感。最近两、三年,中国大陆制作大量的产业技术路线图,包括:河北省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、河北省风电装置产业技术路线图、产业技术路线图—广东省科技管理创新实践、 …等等;一方面觉得很有压力;一方面也很想知道大陆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是怎么做的。
    因此赶忙买了几本回来研究;在看了这么多大陆「出产」的产业技术发路径图第一个感想是:人家已经动起来了;而我们比人家早做研究,但实际的行动却落后很多!细看之后,又有两个感想,一个是:到底是大陆,可以动员这么多人力,共同完成一件「大」事情,且是玩真的;第二个是:奇怪,为什么制作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步骤与工具都一样?理论上,制作技术路线图的方法会依照制作的目的与产业的「成熟度」与「时间轴幅」(time frame)而定,不会有一个通用的流程可以一体适用的。

    最近,有人又拿了一本「河北省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」要我就我的观点评估一下。因此,花了一点时间仔细地研究了大陆制作产业技术地图的步骤与产出。

    基本上大陆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架构是依循陈家昌(2007)所提出的架构(陈家昌, 2007,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前景,中国科技论坛。)。其将技术路线图制定分为三大阶段,分别是准备阶段、开发阶段与修正阶段;而主要的技术路线图开发阶段又分为1. 分析判断市场需求;2. 确定产业发展目标;3.确定实现需求的主要技术领域; 4. 分析判断阻碍产业目标实现的主要技术壁垒; 5. 分析判断主要技术壁垒中的关键技术难点;6. 确定研发需求与模式; 7. 绘制技术路线图、完成报告等七个步骤。

    我仔细地推敲这七个步骤间的衔接关系,老实说也没发现什么问题;但这样的架构比较合适于现存的产业,例如钢铁、风力发电、食品安全、…等等,时间轴幅区间可定位在未来的10~20年之间。这样的步骤没有去设想未来的产业形貌,例如智慧家庭、个人化医疗、…等现在还没有的产业,因此其成果往往会落在渐进式创新的范畴,也就是我常说的:更… 、更…、更…(更快、更省能、更小、更大、更薄、…);而不容易跳到跃进式创新。

    然我再仔细看看制作技术路线图的产出,则有更进一步的看法。我们都知道批评人家很容易,但自己来做却不是那么一回事。因此,我首先肯定大陆动员这么多的人力与物力,将这件事当作一回事而认真地办理,并产出令人钦佩的结果;这样的成果在台湾是看不到的。以下算是鸡蛋里挑骨头,我就以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(张玉柱、胡长庆与李建新(2011),冶金工业出版社)为例来说明(我想在此技术路线图制作所发生的问题,在其它技术路线图不一定发生,但也可能发生):
  1. 本报告首先分析产业的现况与技术地位,并以SWOT做结尾:就所整理的资料而言,非常丰富,产业分析的项目也很周全,但若增加「STEEP(社会、技术、环境、生态、政治(政策))」、市场(顾客)的分析则更佳;SWOT分析完后,虽有SO、WO、ST、WT等的战略构想,但并没有浓缩成整体的建议,实在有点可惜。且产业分析的结果与后续的技术路线图的展开的关连性如何?没有交代;如果没有太大的关系,则这样深入的资料搜集与分析不是太浪费了点。
  2. 市场需求要素分析的产出太技术化:例如市场需求要素分析的结果是:(1)成熟节能技术推广;(2)烧结烟气脱硫;(3)转炉煤气高效回收技术;…等等;这些项目显然是由技术人员的口中所整理出来的(也就是技术面),而不是由「市场面」(或环境面)的观点所整理出来的;我以为市场需求(依据节能减排的主轴)应该是:减少废弃物排放、增加废弃物回收、…等等;若由报告中所整理的「资源利用、「能源利用」、「环境容量」与「钢材使用」等四大范畴去发挥(P39),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。或者由「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途径分析」则也很好;其中将节能减排的途径分为五大类:(1)提高企业管理节能水平;(2)优化生产工艺结构,促进结构节能; (3)提高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水平;(4)重视非能源物质的节约;(5)开展系统节能,提升节能工作水平(P55);当然表3-10~3-12,有将所萃取的市场需求要素与范畴(「资源利用、「能源利用」、「环境容量」与「钢材使用」)做个对应;但这样的对应已像进入「技术需求展开」的步骤中了,而不是市场需求要素。
  3. 由于市场需求要素萃取方向的瑕疵,因此其与后面的「产业目标要素」用词的重叠性非常高,例如产业目标要素有:(1)降低SO2排放量;(2)降低吨钢外排废水量;(3)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;(4)高强钢筋生产技术;…等等;让人有无法区分两者(「市场需求要素」与「产业目标要素」)间的差异;且表4-13~4-15也是将「产业目标要素」与「范畴」(「资源利用、「能源利用」、「环境容量」与「钢材使用」)对应。由于有以上的「状况」,因此表4-16~表4-18之「市场需求要素」VS「产业目标要素」的对应表就变成技术需求VS技术目标的分析表了。
  4. 在技术壁垒分析方面,由工作团队根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况、知识产权等检索,提出现存的技术难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,并通过网络问卷与研讨会,分析并确定技术壁垒要素及其优先顺序。在这个步骤中没有谈到工作团队以「产业目标要素」为标的,探讨各种可能的「达成方案」,例如降低CO2的排放有哪些方案?这些方案又由哪些技术所构成?再由这些构成技术(enable technology)中挑选技术壁垒;如果这样做,我认为会比较全面与周延;这样的展开架构我们称之为「技术树」(technology tree)。由于没有针对产业目标进行技术树的展开(我假设),因此技术壁垒的技术内容没有进一步的深化,还停留在上阶层的技术描述,例如:(1)余热余能回收新技术及其成套装置;(2)钢水高效洁净化冶金工艺技术;(3)利用尾矿及冶金渣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新技术;…等等。
  5. 技术路线图的最后一步是「研发需求」:也就是确定突破产业技术壁垒和关键技术难点的研发需求,确定研发需求与组织研发主体之间的关系,确定技术发展模式。同样地,这里若能以技术树的方式展开,则更具说服力。
  6. 最后我们也许也应该想一想,当这些研发需求依时程依序完成后;是否真能突破产业技术壁垒和关键技术难点;并达成产业目标所订定的目标值?如果能看到这样的分析,则会更具说服力;当然我知道这是很难做的事。
    「行远必自迩」,总之要完成这么大的事是很不容易,有了开头慢慢修正,就有更趋完整的一天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